您的位置:首页>海外之窗

海外留学间隔年的得与失

  •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孙亚慧 责任编辑:张晨悦 发布时间:2022-05-13 15:29:04

202205131530115606.jpg

  资料图:留学生排队进行安检。 重庆机场集团供图


  间隔年的得与失


  间隔年是指学生在升学或毕业后,并不急于开始下一阶段的学业或踏入社会工作,而是休整一段时间。有的学生会去游学旅行,或者做义工、志愿者工作,在这段时期逐步思考并明确自己下一阶段的人生规划。


  ——编 者


  直译自英语“gap year”的间隔年,如今在国内不再是陌生概念。在这个人生“缓冲器”中,有的学生增进了对自己的了解,摸清了自身兴趣所在;也有的学生认为,“缓冲”过后好像一切都没有改变。何去何从,或许取决于单纯休整与自我提升间的平衡。


  “慢就是快”


  汪鑫(化名)曾就读于美国明德学院,面对毕业时人生十字路口的诸多选择,他感到有些迷惑。“一直以来像是被‘推着走’,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有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毕业的时候,我的感觉就像任务刚完成而又要开始下一个任务了。最主要的是,其实我确实不知道自己最想走的路到底是哪条。”


  父母希望汪鑫继续深造,那时他也已手握两个不错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身边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工作的也不在少数。他隐隐觉得自己对深耕学术并没有很大兴趣,大三时,他曾与身边几个朋友合伙创业,主攻方向是留学服务,生意一度红火。但当所有选择都摆在面前、只能从中择一的时候,他拿不定主意了。


  这也是汪鑫最终决定休整一段时间的原因,他需要时间自我调整和思考。


  对于许多学生而言,可以利用间隔年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丰富人生阅历。在这3-12个月不等的时间里,“慢就是快”是藏于其中的内在逻辑。


  “如果我没搞清楚某个方向是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当越走越远,想要回头选择另一条路时,难度就会越大。”汪鑫说。


  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松裴在回国后并没有按原先计划走入职场,与汪鑫相似的是,她同样没想好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间隔年里,她终于有时间去完成自己一直未成行的旅行计划,去了20几个国家,一路上认识了不少有趣的朋友。回国后,她参与自己同学创办的公益组织,前往陕西支教两个月。一直在路上,松裴终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2019年,她入职一家制定个性化旅行的公司,“让更多人在这里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诗与远方’。”


  得失几何


  间隔年里,汪鑫虽然人在美国,但一直密切关注着自己国内创业团队的进展。那段时间,他爱上了健身和下厨,阅读各类书籍,还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好奇心驱使我哪方面的知识都想涉猎,但学术却不同,需要围绕一个方面不断做专、做深,需要坐得住冷板凳。能坚持下去的人确实了不起,但我意识到自己的确不适合搞学术。”7个月后,带着继续创业的想法,汪鑫回到了杭州。


  也有一些海外学子选择间隔年并非主动,而是无奈之举。他们中有的是因为海外院校毕业时间与国内主要求职阶段存在“时间差”,因而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有的则因为未被自己的目标院校录取,想要通过一年时间丰富自身经历、提高语言水平,在来年的留学申请中获得目标院校青睐。


  留英回国的李可便是后者。但遗憾的是,第二年申请时,她再次与自己的理想院校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失之交臂。“录取我的学校跟我第一年拿到的offer相差不大,会觉得耽误了这一年时间多少有点可惜。”然而,李可也并不后悔当时的选择,“我所就读的传媒专业对语言水平要求很高。间隔年里我在语言方面下了苦功,使得入学后听课、写论文都能应对自如,比我大四时强了不少。”


  “不少人问过我‘间隔年会浪费时间吗’,其实这种问题永远不会有单一的答案。我身边的确有朋友回国后就是在家赋闲几个月,什么事也没做,该解决的问题一直都在。间隔年不是‘逃避年’,更不是漫无目的地消耗时间。”松裴最后强调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