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海外之窗

留学生要留意“虚拟绑架”骗局

  • |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孙唯 责任编辑:张晨悦 发布时间:2024-01-24 16:34:57

  据《今日美国报》2023年12月29日报道,美国犹他州里弗代尔市警方正在寻找一名17岁的中国交换生。警方说,这名学生于当月28日从他的寄宿家庭消失了。1月2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发布消息称,在多方努力下,疑遭绑架的中国留学生庄凯(音)已被找到,目前身体状况良好。据当地警方介绍,该名留学生遭遇了“虚拟绑架”电信诈骗。


  近年来,针对留学生诈骗的案件频繁,作案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什么是虚拟绑架?留学生面对“虚拟绑架”应当如何做?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虚拟绑架”并非首例,多个使领馆曾发提醒


  “类似美国犹他州留学生‘被绑架’的案件,我在英国也听说过。中国驻英大使馆时不时就会发一些反诈骗tips,其中就有‘虚拟绑架’这个诈骗手段。”在英留学的陈同学分享道。


  “虚拟绑架”电信诈骗并非什么新鲜事。多个中国驻外使领馆曾就管辖区域内发生的“虚拟绑架”案件发布声明提醒。2022年5月,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领区内接连发生数起涉及中国留学生的“虚拟绑架”电信诈骗案,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为此发布名为“再次提醒领区内中国公民防范‘虚拟绑架’等电信诈骗活动”的重要通知。


  中国驻英大使馆于2023年3月发布过关于防范各类诈骗的领事提醒,相关案情中就包括了“虚拟绑架”电信诈骗案。在该案中,留英某中国留学生接到诈骗分子来电,称其卷入某起刑事犯罪,将被引渡回国判刑,若不想被判刑则需要配合调查。诈骗分子用各种仿造文件、证件、话术等逐渐获取当事人信任,并称如向“安全账户”中注入大量资金即可避免被引渡判刑,事后会返还资金。当事人将所有积蓄转账后,诈骗分子仍不满足,要求该留学生自导自演被“绑架”,再向家人索要更多资金。当事人家属误以为孩子遭遇了绑架,随即便再次向诈骗分子账户内转账,导致人身财产安全双双遭到威胁。


  无独有偶,中国驻美大使馆于2023年5月也发布过“提醒在美中国公民提高警惕防范‘虚拟绑架’类电信诈骗”的领事提醒。在该提醒中,一名在美中国留学生遭遇“虚拟绑架”类电信诈骗,当事人平安脱险,但家庭遭受一定财产损失。而在该案件中,诈骗分子通过冒充国内公安机关谎称当事人涉嫌严重犯罪,以“协助调查”为由要求当事人与外界切断手机、微信等一切联系,独自前往酒店藏匿,并教唆诱导当事人拍摄自己被“捆绑”“殴打”的照片和视频。随后,诈骗分子趁当事人与外界“失联”期间,与其国内父母联系谎称孩子被“绑架”,并发送相关照片和视频,向家长骗取“赎金”。家长起初信以为真向诈骗分子交纳了一定额度的“赎金”,后通过联系使馆、学校寻求协助,并向当地警方报警,最终找到当事人并确认安全。


  骗子设法切断被害人的联系通道


  “虚拟绑架是冒充公检法诈骗的升级,通常指诈骗团伙冒充政府工作人员针对留学生实施的复杂骗术,由于具有哄骗、威胁留学生录制遭受‘绑架’的音视频的情节而得名。”广东警官学院新型犯罪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庄华介绍,“上个月发生在美国犹他州这起案件更为特殊,一是骗术升级,同时恐吓、威胁留学生及其家长,属于‘双向诈骗’;二是诈骗时间长,据报道骗子与被害人联系的时间可能长达一个月,被害人被诈骗团伙长期操控。”


  庄华分析,近期的虚拟绑架案件一是专门针对出境不久的留学生。“骗子抓住留学生对语言、法律和环境不熟悉的心理弱点实施诈骗。”根据相关统计,大多数被害人为 “00后”,出境时间在半年内就可能被骗,时间最短的仅1天。二是冒充政府工作人员身份多样。针对留学生的冒充政府工作人员诈骗花样繁多,既有冒充所在国的警方、移民局、税务局工作人员的,也有冒充国内公检法机关的。三是诈骗分子会设法切断被害人的联系通道。“这是冒充公检法诈骗的共同特点,长时间的电话洗脑并威胁、恐吓被害人关闭一切联系方式,阻断亲友与其联系,是骗局成功的前提。”最后一点是威胁留学生录制“被绑架”音视频。“这是‘虚拟绑架’诈骗的独有特征,当被害人被‘洗脑’后,失去了自主思考能力,于是乖乖按照对方要求录制音视频,客观上造成家长的恐慌,并导致犯罪目标的迅速达成。”


  “我经历过类似的冒充公务人员电信诈骗,当诈骗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感觉脑子全是糨糊,根本没办法理性思考。”回想起自己险遭诈骗的经历陈同学仍然心有余悸,“虽然我经历的不是‘虚拟绑架’诈骗,但我之前差点被诈骗的经历跟‘虚拟绑架’有很多相似之处。”诈骗分子先是用强硬语气告诉陈同学她有违法犯罪行为。“我的手机号码还有所有身份信息将在2小时内被英国政府拉黑,说我如果不好好配合的话就会被国际刑警队抓走。”诈骗分子在整个诈骗过程中还一直试图切断陈同学与外界的联系,“之后他们就一直想让我卸载掉小红书、抖音,然后离开宿舍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幸好我室友看我脸色不对多问了几句,这才让我反应过来我接的电话是诈骗电话。”


  面对“虚拟绑架”,留学生应怎么做?


  庄华表示,留学生想要避免被骗,在出境前就需要对目的地的犯罪形势和类型有所了解。“留学生在前往一个国家之前需要对当地情况有一定了解,其中包括容易遭遇的常见犯罪类型,诈骗只是其中之一。”经过多年的反诈宣传,群众对国内的电诈犯罪类型和犯罪形势相对了解,但对国外的网络诈骗犯罪了解甚少。“绝大多数留学目的国警方的网站上会有相关的反诈宣传。”根据美国互联网投诉中心的数据,2022年之前5年,平均每年有651800宗网络欺诈投诉,2022年网络欺诈投诉者损失金额就达到103亿美元。


  留学生还应在出境前接受系统的反诈宣传教育,对常见的电诈套路有所了解。庄华介绍,“美国犹他州‘虚拟绑架’案件中的留学生年仅17岁,在国内接受的反诈宣传可能不多,出境后面对新环境,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属于相对脆弱的诈骗被害人。留学生在出境前如果接受相对系统的反诈宣传,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诈骗犯罪的免疫力。”


  那么留学生应该如何防范“虚拟绑架”电信诈骗呢?庄华给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不要轻信电话和网络平台发来的信息。留学生遇到可疑电话和信息,不管对方如何威胁、恐吓“不能说给任何人听”,都要第一时间找父母亲友或其他同学核实。国内可以拨打96110咨询,国外应当拨打当地警方电话求助。


  二是当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超过5分钟,就应当高度警惕。诈骗团伙的“洗脑”需要长时间联系,阻断与外界的联系是“洗脑”的必经阶段,长时间通话并要求被害人退出常规联络渠道是惯用伎俩。因此,当一个陌生电话或App的语音通话超过5分钟时,已经值得警惕了。


  三是要充分认识诈骗分子的犯罪手段。与冒充公检法诈骗相关的犯罪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改号——利用改号软件将来电号码修改为冒充的政府部门、快递公司;虚假通缉令——在一个与政府网站高度相似的山寨网站上发布被害人头像和身份信息的通缉令;视频通话——通过视频录像+AI拟音换头等手段冒充警方与被害人视频通话;合成语音——前期录制被害人的语音,通过AI模拟被害人求救求助的声音等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