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图说海归

张琬婷:稻田画梦

  • |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慧慧 牟昊琨 责任编辑:顾书亮 发布时间:2020-08-19 01:25:02


  风吹麦浪,青翠的稻苗随风起伏,在阳光的映衬下,大片水田波光粼粼。每天清晨,张琬婷就来到稻田里,插秧、拔草、施肥、摘果……听着啾啾的鸟鸣,简单而充实。


  撸起裤管就下地,皮肤被晒成了小麦色,你能看出她是留学多年的“海归”吗?在她看来,学有所成的标准,绝不只是一纸毕业证,而是有更丰富的内涵……


  “乡村,是我们所有人的根。”2015年,24岁的张琬婷从澳洲国立大学毕业回国,两年后,她辞去大学老师的工作,返乡创业,成为了一名“新生代”农民。


  近年来,她和父亲一起把“稻梦空间”打造成了稻田画观光、立体种植养殖、水稻精深加工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己形成2万亩绿色水稻种植、年加工10万吨水稻的生产能力和年游客量近30万的规模。项目带动就业200余人,生态种植为农民年创收近500万元,还可以通过平台为农民“创客”实现创业梦想。


  “我就想做一个田园中的‘造梦人’,愿每个人都找到自己逐梦的舞台!”这是张琬婷的梦想。


  亲爱的爸爸:


  一直记得,当我告诉您要辞职回来和您一起打理农场时,您脸上的迟疑与不安。我知道,您是惋惜我放弃了大学教师稳定而体面的工作,也担心这片土地无法承载一个“海归”硕士的梦想。但是,爸爸,今天我想告诉您,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决定,现在的我过得很充实,也很快乐。我想我已经和您一样,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您做了一辈子农民,米是您的魂,农是您的根。您自小就在地里摸爬滚打,跟着爷爷种稻,在磨米小作坊干活,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把式”。您不满足于传统的农业种植,而是以咱家的小磨坊为起点,成立米厂,还建成了以稻田为主的田园综合体——“稻梦空间”。


  虽然您读书只读到初中,而我硕士毕业,但每次跟您聊天,我都会对您产生一种信任感、崇拜感。您对村民的感情、对园区的热爱、对这片土地炽热的情怀,深深地感染着我,我相信,我的所学,一定能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光彩,所以我选择了回来。


  其实,刚刚回到园区的时候,我的心里还是有一点不平衡的。这里的工作与我所学的金融专业几乎不相关,而我之前对于农业、种植这方面的了解也不多。但我觉得,道理都是相通的,只要热爱、只要引进了科学的种植技术,加上有效的管理,一定能很快见到收益。


  但现实很快就给我“打了脸”,“稻梦空间”里的稻田采用的是标准化的种植,统一采购种子等农业投入品。水稻种植过程中,人工抛肥是最常见的做法,祖祖辈辈也都是这么干的。为了提高土壤质量,我们引进了有机水肥,虽然是个大好事儿,但遭到了很多农民的质疑,我当时心里急啊,这么科学的方法,怎么大家就是不接受呢?


  可是,急有什么用?我安慰自己,新的起点,总是难的,但做难事必有所得!所以一有机会,我就到稻田里去和有经验的老农交流,请教他们种植的问题。将心比心,放下“海归”的骄傲,耐心地和他们沟通交流,一次不行就聊两次,请大伙儿看差别、作比较,终于有些农民愿意采用了!随着产量验证,现在很多农民都主动找到我们,要求使用有机水肥。


  被农民信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这片土地教会我的道理。


  现在,大家都拧成了一股绳,一个新想法从提出到落实再到执行,就方便多了。这次经历让我更加坚信,“稻梦空间”必须要有自己的技术、品牌和企业文化。虽然我是学金融的,对于策划、设计、营销并不在行。但摸准了发展的脉,我翻书籍查资料,在一遍遍实践中探索最符合咱们实际的路子,还把不少管理知识、技术方法创新应用到了田地里,现在我也越来越在行了!如今事业越干越大,大伙儿的收益越来越多。看着我从“小年轻”变成了“老把式”,您也对我越来越放心。看到您对我的迟疑变成了欣赏,是我最踏实最振奋的时刻。


  这几年,我们的“稻梦空间”通过打通农业种植、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的行业壁垒,以旅游打出品牌、带动人气,用品牌带动农业生产、休闲美食和民宿全产业链发展,外加前些年的持续坚守与创新创业,“稻梦空间”闯过了一个个发展瓶颈,正在谋求转型升级,让乡村更美。


  爸爸,我再大胆地给您提个想法,咱们“稻梦空间”的美食和民宿未来要差异化创新发展,我觉得,创新要以传统为基础。倘若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不能被传承,它很快就会被大家遗忘在历史的洪流中。作为土生土长的锡伯族农民,我希望未来把“稻梦空间”打造成为传承农耕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让更多人了解民族文化,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千百年来的渴望与信念、梦想与追求。


  您看,这些想法都跟我的海外求学经历分不开,视野越开阔,我就越能从更长远和宏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没有任何一段路是白白走的,我相信,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美食,以及民宿和体验式活动,一定能形成新的“双赢”!


  每当我站在园区的土地上,我时常感慨发生在身边的巨变,这里曾是我们东北最普通的农村,村里人但凡有其他出路的,就坚决不种地。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外出务工,这里成了“空心村”。老人们每年守着自己的几亩田地,收入微薄。现在随着“稻梦空间”一步一步走上正轨,通过土地流转和就业带动,村里的面貌也发生了改变,园区的员工也更年轻化了。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是很有想法的,农村的发展还是需要注入新鲜血液,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


  爸爸,这一系列变化,您是功臣!虽然您现在拥有了自己的企业,但在我眼里,您骨子里还是农民。每天四五点钟,天一亮,您就像其他农民一样来到稻田里,干农活、拉家常。七八点钟来到园区,和员工一起商议园区维护、水稻种植、米厂发展、民宿建设……爸爸,我们一起努力,不仅让自己的钱袋子鼓起来,更要富一方乡亲、传承一方文化!


  兜兜转转,长大后我还是成了您,我很骄傲!


  您的女儿:张琬婷


  2020年7月23日


  习近平总书记7月22日赴吉林考察调研,了解了粮食生产、黑土地保护利用、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经营等情况。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时强调,绿色发展要有可持续性,农业生产不能竭泽而渔。他也说过,城乡之间人才、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越来越活跃。不仅本土大学生返乡多了,很多海归也到乡村去寻找创业机会。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


  稻香扑鼻,果挂枝头。在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稻田边,我们感受到的是张琬婷炽热的梦想与渴望。正如张琬婷所言:“我们的‘稻梦空间’田园综合体不是对于前辈道路的复制,而是我们探寻出来的一条全新的路子。一群人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很有成就感。衡量学有所成的标准,不只是毕业证,更是能靠所学改变更多人的生活、靠知识赋能黑土地。感谢这个好时代,年轻人就该多闯多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