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到艺术 跨越时空的中法交流故事
5月5日,在赴巴黎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平主席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在中国人民心中,法兰西有着独特魅力。这片土地曾经诞生众多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为全人类提供思想启发。”
中法两国都是拥有悠久文明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两国独具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使两国人民相互吸引,对彼此文化精华由衷欣赏。
“中学西传” 以文为媒交流互鉴
牛皮封面、书口刷红、书脊烫金……一本古老的法文典籍见证着中法文化数百年交流史。
1688年法文版《论语导读》。
2019年3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尼斯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见前,法国总统马克龙向习近平主席赠送了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当作国礼。这部《论语导读》原著目前仅存两本,一本送给了中国,另一本存放在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早在17世纪就已传入欧洲,不少学者将孔子和苏格拉底一并论及。
17世纪,东学西渐伊始,法国文化界开始关注儒家学说的完整内容。1687年,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支持下,比利时人柏应理在巴黎出版了拉丁文翻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其中包括《大学》《中庸》和《论语》的拉丁文译文,是欧洲出版的第一部系统的儒家经典译著。
当时,欧洲社会对中国充满向往与憧憬。
法国学者弗朗索瓦·贝尼耶曾旅居东方十多年,对儒家学说很感兴趣,是一名东方学家。1688年,他敏锐地捕捉到欧洲掀起的“中国热”,便以《中国哲学家孔子》为底本,将《大学》《中庸》和《论语》的内容翻译为法文,即《论语导读》,扩大了《论语》的受众群体和阅读范围。
贝尼耶在译本结构和内容上对拉丁文本进行重组、删减和补充,《论语导读》将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和“持中”文化作为内容重点,强调孔子思想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实现了“中学西用”。
用法文传达孔子思想引发了伏尔泰和卢梭等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关注。他们发现,源自东方的儒家文化揭示了可以不依靠宗教力量,而以伦理道德支撑一个社会和平、有序发展,人们遵循孔子的教导诚意正心、认识自然、设立制度、和平生活。《论语导读》被视为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先声,自此之后,其他语种的改编本或节译本相继出版,如伦敦1783年出版的增补版法译本《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博洛尼亚1822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意大利文译本,以及德国汉学家花之安于1872年在香港出版的德文译本等。
通过贝尼耶这样的学者,中国的思想、文化和技术“东学西传”,促成欧洲不断认识中国、改进自身,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论语导读》的版本流变发展,记录了17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进入西方主流知识界的过程,见证了中法文明的相互启迪与共同发展。
“西学东渐” 留法艺术家先驱之路
百余年前,一批批年轻的中国学子漂洋过海来到法国,在巴黎、蒙塔日、里昂等多座城市学习,这些早期留法学人是中法友好的第一批使者。当时的留法学生当中,选择美术专业的比例最高,他们带着对艺术的求索,在浪漫的法兰西寻找中国的“世界笔触”。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留法美术生约150人,几乎人人归来都成为各自学派的宗师级人物,他们当中一些人学成归国开启了中国艺术新气象,成为后人敬仰的百年巨匠。
1911年,吴法鼎以官费资格赴法学习法律,但他钟爱美术,常出入巴黎各大艺术馆,后来直接进入巴黎美术学院,成为最早的正规美术留法生。
20世纪前半叶,世界艺术之都法国巴黎,各种艺术流派犹如万花筒般异彩纷呈,莫奈、塞尚、雷诺阿、毕加索、马蒂斯等非凡出众的艺术家不断创造着理解现代世界的艺术语言。
萦绕在塞纳河畔的艺术气息,也吸引着遥远中国的艺术家。无论在读的学生还是已经成名的画家,都以赴法为新方向。
这期间,李金发、林文铮、林风眠、潘玉良、吴大羽、方干民、庞薰琹、常书鸿、刘开渠、刘海粟、徐悲鸿、颜文梁、王临乙、艾青等前赴后继到法国留学。勤工俭学的机会使一些家境贫寒的年轻人能够成行。
法国的美术教育方式非常具有国家特色,学校管理松散,学生不必严格出勤上课。比较知名的美术院校在学生交了学费之后都发各大博物馆的出入证,学生可以整天泡在卢浮宫、凡尔赛宫、巴黎圣母院等世界顶级艺术殿堂,也可以到印象派博物馆、现代艺术馆和私人画室接触最新锐的流派。
徐悲鸿和林风眠都进入法国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却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徐悲鸿出国前已经成名,就是要学习西洋写实艺术改造中国画。于是他刻苦钻研画学,并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教育,从最基础的素描开始学习,沿着学院派路线一丝不苟地训练,认真钻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学院派艺术,在继承古典艺术严谨的绘画技法的同时,实现了更博大的艺术及教育规划,由此深刻改变了中国的艺术及美育发展。
林风眠出国时只有19岁,为了维持生活,他做过广告招牌油漆工。在异彩纷呈的法国,他无法抵御塞尚、莫奈、马蒂斯的“诱惑”,整天逃课去博物馆和画展,既痴迷印象派和现代派,又热衷巴黎东方艺术馆里的中国汉唐艺术品纹饰,逐渐开创一种博采中西艺术之长的新画风。1928年,在蔡元培的全力支持下,杭州国立艺术院成立,林风眠任院长。艺术院汇聚了一大批有留法背景的艺术精英。学校的建制仿照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图书及教具设备的采购,也全从巴黎运来。因此人们戏称它是“巴黎美院分院”。
常书鸿于1927年起就读里昂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32年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在一个旧书摊,一本伯希和编著的《敦煌石窟图录》激发了他的思绪,深感中华文化之悠久。归国后与张大千、梁思诚、徐悲鸿等筹办敦煌艺术研究所,随后开启了半个世纪的石窟遗迹保护研究工作。
郭应麟1928年赴法留学,考入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后,成为第一位获得学校奖状的中国学生,曾受常书鸿推崇备至。他于1933年回国后曾与谢投八、周碧初等一道,成为厦门乃至福建地区西画发展的推动者。1937年出走南洋参与南洋美专的创办,是20世纪初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向海外延伸的典型范例。
1933年4月2日,在法国巴黎常书鸿的居住地博迪南路16号,“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成立,这是20世纪30年代由中国留法艺术青年发起的艺术组织,也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参与者既包括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专业,也有攻读地质、物理、化学等的留法学生。直至1950年代,先后聚集了常书鸿、刘开渠、曾竹韶、王临乙、吕斯百、唐一禾、滑田友、潘玉良、吴冠中、赵无极、吕霞光等111名旅法艺术家。
塞纳河两岸,中国艺术家的身影成为当时巴黎画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不仅在艺术院校学习、参加各类沙龙展览,同时也观访博物馆,进行欧洲艺术考察。这些留法艺术青年,在艺术史上画下璀璨的痕迹、留下深远的影响,创造出东西文明互鉴的灿烂结晶。
推荐文章
- 2024-09-30第三届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暨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将举办
- 2024-10-29陕西理工大学召开归国留学人员座谈会
- 2024-10-09留学人员分享回国创新创业的故事:为国之所需献智献力
- 2024-12-13留学回国人才将纳入国家统一就业政策体系
- 2024-03-012024年“海归三秦领航者”计划——海外人才推荐工作启动
- 2020-09-25陕西省欧美同学会举办百名海外留学归国人才进西咸活动
- 2022-05-30陕西省欧美同学会走访调研陕西中田永恒能源管理公司
- 2024-04-10陕西省欧美同学会(陕西省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名誉会长、理事名单
- 2021-10-15陕西省欧美同学会秘书长胡久炎、中轴线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总裁吴彦霖一行赴西北工业大学智能声学与临境通信中心调研
- 2023-05-192023年留学人员工作研讨班心得体会(三)